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金寨县烈士陵园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县城梅山镇史河西侧山上。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位于县烈士陵园内。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83年4月,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10平方米。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主楼上镶嵌-题写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左侧悬挂有-总书记题写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2003年进行了全面维修,重新布展,内设序厅及金寨革命史、金寨将军、今日金寨、金寨名人、金寨烈士和将军名人书画等展厅。馆内史料翔实,内涵丰富,能充分展示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和今日金寨的发展面貌。在红军纪念堂背后的山坡上,建有百余座将军和红军陵墓,安葬着林维先、滕海清、詹化雨、陈祥、余明等已故将军和老红军的遗体和骨灰。当年那些为革命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红军英雄和红军将领们,如今又回到了他们的故乡——他们投身革命和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县城梅山镇史河西侧山上。金寨县革……[详细]
202、西峰寺
西峰寺
  西峰寺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香火十分兴旺,影响远及皖南各县,号称“小九华”。清朝咸丰年间,西峰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三十二年,当地信众捐资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1964年,湖南名僧释从闻法师只身来到濒临凋敝的西峰寺,开荒种地,养蜂兑蜜,重燃香火,力振佛门。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日益昌明,西峰寺游人日增,成为太平湖畔的一个知名景点。1992年释从闻法师圆寂,遗蜕封缸四载后,肉身不腐,端坐如钟,当地信众自发捐款将法师真身装金,设专殿供奉。1997年,省宗教局局长李继学到西峰寺考察,盛赞释从闻法师真身坐姿挺拔,法相庄严,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太平湖畔能够形成真身实属奇迹。西峰寺因此声名远播,游人香客纷至沓来。 乌石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率先出台了乡镇级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寻幽探古游、佛教文化探秘游和镇村休闲游。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一行通过一整……[详细]
潜山香山寺
  大香山寺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隅官庄镇境内的香山峰下,始建于盛唐时期,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先后由“一心”、“忠节”、“常法”等法师发心重修,建成三栋佛殿和二十间僧舍。1908年常法大师雄心壮志,募化十方,铸造巨钟一口,铜身银顶,其高3.2米,围6米,厚0.23米,重万余斤,上刻一万二千多人名,故名“万名钟”。居全国最大土炉炼造合金铸钟,堪称禅林一绝,每日晨钟暮鼓,声传千里,绕梁三归。松林掩映下的禅院,庄严肃穆,钟石和鼓石座落左右,寺内禅像罗列,拥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佛国景象,198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大香山寺周围景点甚多,有鹤洞、狮子眼、白龙井、天河沟等。“百佛洞”洞高数米,面积数十平方,洞后有一线石缝侧身而过,眼前豁然开朗,却已到密林深处,过险桥走小道,惊叹“狮子眼”自然天成,顶部有一泉,如丝如缕常年不断,时有虔诚的佛教徒前来迎取,攀悬岸而上香山主……[详细]
宿州基督教福音堂
  宿州基督教福音堂位于宿州市埇桥区大河南街45号。原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清末派遣传教士建,是皖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基督教堂建筑群体,中西结合。宿州基督教福音堂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17—1922在宿期间最初居住于此,其作品《大地》描写的是当时宿州人民-的场景。福音堂整体建筑坐南朝北,东西长70米,南北长77米,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由大门厅、男客厅、女客厅、大礼拜堂、小礼拜堂、牧师院、钟楼等组成。大礼拜堂结构紧凑,布局合理,教堂院落之正中为大门厅,门厅两侧竖立抱鼓石和镌刻图案的画像石。大门东西两边有男、女客厅各五间,落地木制门窗,古色古香,做工精细,雕梁画栋,颇为气派,建筑总面积165平方米。进门之后,堂院正中是大礼拜堂,为古典式殿堂建筑,为福音堂中心建筑,南北9间长34米,东西5间宽17米,建筑面积578平方米。堂顶重檐四坡,覆盖琉璃瓦,金碧辉煌。四周砖墙上,嵌有高达10米的擎梁柱30根支撑……[详细]
205、中江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江塔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系芜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中江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详细]
206、琅琊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寺
  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一座被称为陆上蓬莱的琅琊山上。据清光绪年间《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发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琅琊山名自晋始,晋元帝为琅琊之称。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许,势伟拔,起伏绵旦,与丰山、花山争奇竞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别饶佳趣。陡山之巅,南望大江如匹练,江以南诸山出没,隐现于烟云杳霭中,盖淮东胜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还隐映着唐代古刹琅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到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到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门上有“琅琊胜境”四个大字。通过石板路进入韦驮殿,也称弥勒殿,殿中供奉着弥……[详细]
207、吴山庙
吴山庙
  吴王庙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城北35公里的吴山镇东侧。因这里安葬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杨行密,以及后人为祭祀他而建的庙宇,故得名。杨行密(852至905年)系合肥人,字化源。年轻时即怒视朝廷-,怜悯民不聊生,二十几岁便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千百年来,吴山庙几遭战火,历经兴衰。现存庙宇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塑像碑刻,庄严肃穆。上庙敬香的人们纷至沓来,连年不绝。庙侧有吴王墓和子杨博及百花公主坟,毫无雕凿修饰之状,足见吴王生前之清贫淡泊。汉初刘邦共封8位异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灭,唯吴氏长沙国忠于汉室,共历5代。因此,吴王被历代统治者誉为忠君的典范。吴王庙由此而立。《城访古录》说得更为具体:吴王庙在长沙北门外,今北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庙虽小,却引来无数凭吊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吴王杨行密在故乡合肥留下了许多与其有关的历史遗迹。据《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记载,杨行密虽然身高力大,但驰射武伎……[详细]
歙县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堂在歙县城内。纪念馆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辞称之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北街。纪念馆建成于1984年,由瞻仰厅、放像厅、书画厅和5个大展厅组成。瞻仰厅正中是陶行知半身塑像,身后上方是宋庆龄题匾“万世师表”,正面是毛泽东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屏风正面是陶行知手书“爱满天下”,背面是-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柱子上是郭沫若手书陶行知名言。陶行知纪念馆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陶行知少年就读处)。新建部份与老馆衔接,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仿徽派建筑青瓦粉墙,高脊飞檐,花窗格门,徽派雕刻,匾额楹联,曲径迥廊,庭院花苑,好一派徽文化神韵。馆名乃1984年初建时,三进中南海,请……[详细]
黄田洋船屋
  黄田洋船屋位于泾县榔桥镇。经过四季风雨和历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风范依旧,古韵依存。那青砖黑瓦于陈旧清幽间诉说着历史的曲折幽深,见证着主人的聪明才智。追寻洋船屋那散发出的独特魁力,你会被一种美所深深感动。洋船屋在泾县黄田乡境内,其外形酷似轮船,人们称之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刚刚出现洋船,而在交通闭塞的黄田山区,就已造出了设计精巧、结构别致的洋船屋,堪称是件奇事。洋船屋,又名笃诚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院内的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亦无明显高差,唯“梅家村塾”两层,上层露于墙头之上,似“驾驶室”楼舱,舱腰为高层住宅和厅堂建筑,体积庞大,似为“客舱”,其中马房与厨房两处的院墙,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马头墙,借以遮蔽里面的建筑。源于黄山脉的凤子河水,沿着洋船两侧开凿的深渠奔泻而去。登高俯瞰,……[详细]
合肥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满法师卓锡弘化之所。总建筑面积3万2千平方米,可容纳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满足各界信众礼佛、朝拜、听经闻法需求,也可供广大香客、游人参拜观光。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公元626年至649年)以前已建有开福寺,距今有1400年左右,相传慧满法师在此大演《法华经》,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渊济龙神,留下-利生、世代称颂之佳话。抗战中古开福寺被日军飞机炸毁。明代诗人龚志益在《游大蜀山》中赞叹道:“十年前此问岩阿,醉卧南窗共放歌”。清朝末年“蜀山雪霁”被评为庐阳八景第一景,今人的“蜀山春晓”亦列为合肥十景前茅。安徽省佛协会长、明教寺方丈妙安大和尚立下宏图大愿,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亲率两序大众重建开福寺,要把开福寺建成江淮第一流的丛林寺院,人间净土,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开福寺主体建筑有山门、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报恩塔、祖师殿、伽蓝殿……[详细]
竹山书院
  雄村的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彼此映衬,蔚为壮观,自清乾隆以来,为古歙一大胜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历史背景这些建筑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为户部尚书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清初,曹氏为盐商,至曹堇饴时,已成豪富。曹堇饴临终二子干屏、青于竹溪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庭。儿遵父命,于乾隆初着手筹建,历十余年乃成。风景描述竹山书院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的题额十分醒目,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正壁悬兰底金字板联一付,上联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桂花厅在桃花坝东首和竹山书院相连。园中植有桂树数十株,有月月桂、八月桂等多个品种。桂花厅名为:“清旷轩”。轩厅正壁有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联对:“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轩厅上额匾为篆书“所得乃清旷”……[详细]
212、奶奶庙
奶奶庙
  在蒙城东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庙---奶奶庙,它修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当时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统治者为巩固他的统治,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修寺院。大将尉迟敬德屯兵蒙城板桥桥东毕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庙就是其中之一。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泰山奶奶庙,此庙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庙命名。原地址在吴寨东四百米杨洼。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里挖出一口井,用砖砌成的,还挖出一个陶罐。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和尚吃水用的。后来经过多年,庙宇失修毁坏。明朝万历年间,当时蒙城隶属凤阳府,经过和尚化缘,地方知名人士募捐又在今吴寨南二百米,重修此庙。为纪念那些修庙捐款的人,庙门两侧的石碑上雕刻着他们的名字,石碑至今尚在。奶奶庙当时占地百亩,南边是前大殿,石狮把门。东西各有三间廊坊,门两旁各有一个石鼓,两边墙上各有一块石碑。寺庙正中是一尊泰山……[详细]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铜陵市羊山矶下游600米处,是徐州至屯溪南北贯通线跨长江天堑的特大桥梁。大桥全长2592米,其中主桥长1152米,引桥长1440米,桥面宽23米,作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其综合性能属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大桥桥身轻盈美观,体现了当代桥梁建设的美学思想。一桥飞架,全盘皆活,铜陵大桥的建成对于贯通淮北、江淮和皖南之间的交通联系,缓解大江南北交通运输紧张状况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加速了铜陵市的经济发展,从而奠定了铜陵市作为安徽腹地一个中心城市的基础。此外,其桥南公园建成了“凤凰涅粲”、“锚钻”、“功德碑亭”等许多小品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览。长江灌育华夏,被泽子孙,天之骄子,源远流长。长江流经安徽境内四百余公里,沿岸物产丰饶,工业基础雄厚,且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棋布其间,山水之秀,殊于天下。然自古长江亦为天堑,阴路塞途,枘断南北,制约经济,苦患久矣。而今……[详细]
佛图寺摩崖石刻
  佛图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县城西北20公里寺前镇佛图村佛图组村境内大尖山上。公元316年晋代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图寺而得名佛图山。佛图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佛图山,山高险峻,摩崖石刻众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风化,不可尽辨。其中,以明代石刻尤为引人注目,最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学家罗汝芳和太湖知县李盛英、清代太湖县知县王大谟、清初诗人马人龙等。清乾隆县志载,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佛图山游览,并留有诗赋石刻,惜年久现难以寻觅踪迹。清人王大谟书《游佛图寺》诗,位于入山口路径右侧的“屏风石”,长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风,诗44句,220字,石刻面积15平方米。进入佛图山,有一天然石门,由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额上篆刻“天就门”三字,门内右石壁上阴刻有罗汝芳行书“闽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天石纪游”24个字,左壁刻有无名氏行书“洞门深锁”四字,顶部有石……[详细]
潜口古建筑群
  介 绍 离开黄山温泉后乘车下行约60公里至紫霞峰下,便可见到,故又称“紫霞山庄”,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庄面积16000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10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 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 荫秀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为单孔拱桥,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 走过荫秀桥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牌坊。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步出善化亭,顺山而上,即见第一座民宅“善堂,又称耄耋厅,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