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镇油坊村大桥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孙徐有章之子国学士徐缘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为砖木结构,屋檐前后出厦,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该建筑砖、石、木雕刻颇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胜收。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规则的正方形,进深为明三暗五,面阔七开间,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大门向进深方向缩进半个开间,呈“凹”字型平面。用门枕石支撑门框,左右侧辅以箱形石墩,门额上有4个门簪,簪头分别雕以“兰、荷、菊、梅”花纹。老屋按八卦和风水定向,正房坐北朝南,倒座房坐南朝北,两厢东西相对应。正房与厢房之间用夹道串联,以利通风、透气、采光。二进为明厅,五……[详细]
程大位故居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内前园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490年历史,几经原样修缮,现辟为旅游景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号宾渠,屯溪区屯光镇前园村人,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发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区率口渠东,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间。宅第主楼坐北朝南,三开间两进(俗称“一脊两堂”),二层,砖木结构,门楼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马头山墙。西侧为把祖楼,五开间,倚主楼而建。入口处就势建“宾园”一座,园内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临宾园原有人工水渠一道,当地程氏后裔称该渠为“宾公渠”,公号“宾渠”即派出于此。故居为两层,一脊二党三开间,东西厢房列两边,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前堂为客厅,立有程大位画像和悬挂六角宫灯,横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额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所题。两厢为程大位及家人住房。楼上大厅内陈列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程大位著作、程氏宗谱及各种珠算资料、图片。在众……[详细]
桐城古城区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位于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地处南北交通要塞,206国道(合安公路)、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自其东郊穿过。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详细]
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施惠政,政声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师。巡京都,查吏部卖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伪官一百余,不趋权贵,嫉恶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进,前进是门楼,中进面积110.21平方米,明间为堂屋,即“啖椒堂”,长10.3米,宽4.1米,面积42.22平方米,两侧次间,为左右“上房”,均长10.3米,宽3.3米,面积33.99平方米;后进住宅四间,面积122.76平方米,每间长9.1米,宽3.4米,面积30.94平方米。“啖椒堂”西,建“左忠毅公祠”,简称“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当祸,入狱。崇祯初,治王当罪,褒左氏,谥“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祠分三进,前进门楼,中进和后进木构架建筑,青砖墙壁,小瓦屋盖。中进大殿,乃七架梁加前后破架,构成三间……[详细]
李家圩地主庄园
  李家圩地主庄园坐落在霍邱县城西32公里西山脚下,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由李图南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后来,大地主李梦庚勾结官府-达20万亩,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颍上、固始等地。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至解放前夕,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李家圩地主庄园近方形,圩东西距离250米,南北距离240米,庄园南方为双圩河,东、西、北三方内圩河,圩河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上接围墙,高耸丈余。圩内三宅也称东、西、中院,三院的3个头道门楼前为第一道圩河,各设一吊桥,头道门楼屋顶上五脊三兽,正中央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状。明间“吞金”,两扇黑漆大门,西厢房朝南开两个石雕花窗,左右朝北开的矮房为骡、马厩、饲料库、长工房、-兵舍,空场南北60……[详细]
芜湖天主堂
  芜湖天主堂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1889年法国传教士在鹤儿山建芜湖天主堂,1891年爆发芜湖教案,教堂被烧毁,后由清政府赔款12300多两白银在原址重建,于1895年竣工。后又增建主教楼、圣母院、天主教修士楼等建筑。4栋楼总建筑面积9731平方米。天主堂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面宽17米,最宽处2670米,东西长达3925米。教堂门楼左右两侧为两座造型挺秀的尖塔钟楼,钟楼高约18米,建筑面积2043平方米。天主堂南侧有四层高的修士楼,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教楼、圣母院均位于芜湖市吉和北路19号第一人民医院内。主教楼,又称主教公署,建于1933年。两层券廊式建筑,建筑面积1612平方米。圣母院,又称修道院,建于1933年,由芜湖天主教会创建,西班牙人设计监造,外立面与主教楼砌筑方式一致,是芜湖市今存规模较大的教会建筑之一,建筑面积421736……[详细]
赵朴初墓园
  赵朴初墓园,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2000年5月,赵朴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赵朴初先生的夫人陈邦织先生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亲自将朴老灵骨归送故里树葬。该墓园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顷,位于赵朴初旧居“状元府”东侧约250米处,墓园依山势而筑,一条中轴线为神道转折层层而上,沿中轴线序列配置有广场、石门牌坊、月塘、碑亭、瞻仰台、赵朴初先生铜像、赵朴初生平石雕长廊、祭扫平台、灵骨树葬地等。赵朴初旧居(当地俗称状元府),位于太湖县寺前镇麒麟村。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历经三年建成,是赵朴初太曾祖父赵畇为纪念父亲(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而修建。历史上曾四次维修或扩建,建国后为寺前区公所办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凉亭水库时遭水灾破坏。1911年—1920年,赵朴初随父母在此居住,15岁离开状元府到上海求学。2005年5月,太湖县政……[详细]
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独山暴-动-,又称六霍起义,1929年11月7日发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继黄麻起义、商南起义之后的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武装起义,它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当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组织发动六霍地区全面武装起义的一触即发之际,七日晚发生了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两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去农协会花名册的事件。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环,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暴-动-。八日拂晓,独山周围十五个乡的近万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两名哨兵并夺下-支,敌人慑于起义群众的声威,被迫释放了何寿全等人并交出花名册。被围之敌见起义农民越来越多、愈战愈勇,顿觉……[详细]
329、塔川
塔川
  村口及周围地带多植乌桕树,且古树参天,每到秋季,满山树叶色彩斑斓,粉墙黛瓦掩映其中,美不胜收。这里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必游之地。塔川村又名塔上,隶属于宏村镇,距离宏村仅2公里,是黟县小桃源众多美丽富绕的自然村落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山间村落。塔川,背倚高耸云端的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碧波荡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象一座巨型宝塔,此为“塔”之来历。塔川,高庵与低庵两峰之间(因峰之巅,原有西林寺禅院而得名),一条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过,直奔风我秀丽的奇墅湖,此为“川”之来历。村庄因有“川”过而富有无穷灵气,清溪也因穿“塔”而更显活力。塔川,即以此而旬名。来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数棵巨大古树,它们分别是樟、榧、枫等树,这里便是塔川第一景“五树参天”。历经数百年的参天古木,每株是有数人合抱,斑驳的树身,仿佛在向人们……[详细]
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风格。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师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侵华,进犯台湾。姚莹奉特旨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与总兵达洪阿协力防守,三挫英军。毁英船,俘英军百数十人,缴获炮械无数,收复失地。清廷闻捷,传旨奖赏,诏赐姚莹为云骑都尉,进阶二品。敌酋愤台湾之耻,构词诬陷……[详细]
大城墩遗址
  大城墩遗址位于含山县城西北约15公里仙踪镇境内,遗址为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9—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50平方米。大城墩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还是古代的兵工场,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含有相当于仰韶、龙山、二里头时期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及隋唐等若干时期的文化。遗址文化共分五期:第一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第二期文化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第三期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第四期文化相当于商代;第五期文化相当于西周时期。出土文物主要有:陶鼎、豆、碗、杯、石斧、卜骨、玉玦、炭化稻谷、冶炼钳锅,特别是炼铁铸铜的“甘锅”是全国唯一最完整的一个,该遗址有大面积红烧土层。它的发现,为研究江淮地区古文化、中原古代文化与江南古代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探索淮夷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大城墩的发掘还进一步论证了中……[详细]
332、七奶庙
七奶庙
  蒙城县双涧镇有个因庙而得名的七奶庙村。七奶庙原名七贞祠,故址在今双涧镇七奶庙小学,现庙已不存在。七贞祠的建立,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河南荥阳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对潘公和夫人以礼相待,相互之间也相敬相爱,从来不争风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处,却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贞节烈妇之事教育众妾。后来义军起,战乱兴,潘公临战。一天,潘公对众妾说:“我身受国恩、担当重任,即将临战,生死难料,如有不幸,你们可各自逃生,切勿为人所辱。”一妾跪倒在地说:“妾受君厚待,必将以死报答。”潘公走后,她随即回到房间自缢而死。其他六妾见状,也相继自缢身亡。七妾死时是元至正末年(1341年)七月五日。人们思其贞烈,在潘公家乡荥阳建祠祀之,名曰“七贞祠”。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闻知此事,钦命文学家张羽撰写碑记,褒扬她们的“贞烈”。后来,其他地方也建起了七贞祠。蒙城双涧的七贞祠大……[详细]
圣雅各中学旧址
  圣雅各中学旧址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狮子山顶,由博仁堂、义德堂和经方堂三幢单体建筑组成。其中博仁堂建于1910年,占地54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8平方米;义德堂建于1924年,占地307平方米,建筑面积754平方米;经方堂建于1936年,占地336平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安徽省47米,建筑面积672平方米。三幢建筑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主体建筑博仁堂居前,义德堂、经方堂一东一西居后,构成品字平面。建筑均为红砖砌筑,基座部分有通气孔,四坡屋顶,红色机制瓦铺盖屋面;砖砌立柱外凸,立面线脚复杂优美。博仁堂坐北朝南,以钟楼为中轴线,东西对称,平衡严谨,由基督教圣公会会长卢义德求助于美国万博仁师母得款兴建。义德堂坐东朝西,位于博仁堂东北,亦由卢义德募捐兴建。经方堂坐西朝东,位于博仁堂西北,由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捐资建造。三幢建筑均保存完好。圣雅各中学是芜湖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王稼祥、恽代英、李克……[详细]
东流双塔
  东流双塔位于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东至县东流镇江畔南北两端对峙着两座宝塔,一曰天然塔,一曰秀峰塔,合称东流双塔。天然塔坐落在镇北回龙山上,因地势培娄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载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层六方,砖石结构。每层门开六扇,内设楼梯,拾级登攀,可至塔顶。上顶以金,下底以石,飞檐翘角,规制壮观。清人冯荃写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临四面景全收。山连吴楚开云日,江涌潇湘过客舟。远村烟浮元亮圃,近城风扇谪仙楼。春光到处都成画,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筹款施工一帆风顺,又巧逢邑人李承祚乡试中举,大家认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为天然塔。登塔俯瞰,大江东去,孤帆远影,长江落日尽收眼底。秀峰塔与天然塔相对,矗立在东流镇南牛头山上,与陶公祠相毗邻,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候选刑部司狱金城所建。塔5层6方,高10余丈,砖石砌成,似彩笔插天。《东流县志……[详细]
亳州辉山烈士陵园
  介绍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又称辉山烈士公墓,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该陵园于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录。陵园内有彭雪枫传略和碑文、挽联多幅。园内植松柏、梧桐多棵。现已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士名录。陵园内有彭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