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村民组,1988年发现碎骨化石,2004年,确认属史前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2006年7月至10月,试掘72平方米。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下臼齿M1)1枚,出土一批有明显加工和使用痕迹的打制石器、骨器。东至县政府办文件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2019年10月,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2015年对于安徽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进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0月11日,发掘队发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此次发掘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20余件古人类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迹的骨片和2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2006年7-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等对华龙洞进行了首次发掘,在发现1枚人类牙齿、1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后,研究人员……[详细]
歙县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间。是为纪念元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郑玉(人称“师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氏宗祠从前往后,由门坊、门厅、享堂、寝堂四部分组成。首先见到的是高大的门坊耸立在仪门之前方,门坊三间四柱五楼,宽约9.86米,高12.5米,是明代万历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时加造。梁、柱和枋额遍饰锦纹雕刻,典雅工丽。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贞”4个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个大字,刻字苍劲。此坊无圣旨牌,传为郑氏民间私制,故称门坊。牌坊高大雄伟,雕刻精美。“0”时,石坊上面的字及部分纹饰被当作“四旧”而凿掉。门坊两边连建有围墙,石坊一层有木栅栏门,从而形成了该祠的大门。坊和门……[详细]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故居原建有房屋数百间,是合肥郊县当时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圩宅,原建筑现多数不存。故居四周清雅静穆,风景怡人,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高大挺拔,香飘四方。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后来被刘铭传等淮军将领带回合肥栽种。广玉兰如今已成合肥市的市树。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的紫蓬山区最高峰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门楼。进入内壕沟,才是刘铭传家族居住的内宅。正大厅为三进,每进十三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主要为女眷居所,正厅大门面对外壕沟的月牙塘,月牙塘的两尖角内弦是一个矩形荷花池……[详细]
陆建章的故居和墓地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乳名八庚,蒙城东南六十华里陆瓦房庄人。曾任清二品道员,曹州总兵,袁世凯政府的陕西督军等职,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树铮诱杀于天津,归葬蒙城故里。陆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陕西督军任内兴建和选定的。府第在庄内,墓地在庄东头,两者直线距离约100米,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府第南北长60米,东西宽27.3米。现仅存前大门(见照片)、两边耳房与后厅两部分,门楼超过耳房三尺多高。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木刻花纹,门槛高约一尺。门槛两旁有两块长方形的上马石,石的前面及内侧雕有花鸟鱼虫,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后厅房较为高大,并排七间,出厦,木柱,础石为石破,正厅房屋为小瓦复合而成。后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均在1938年被日军焚毁。墓地在庄东约30米处,共占地18亩,遍植松柏,南北长143米,东西宽61米。墓有两座居中偏北。正面的一座为陆建章墓,在陆建章墓的东南角是其长子陆承武及儿媳孟氏之墓……[详细]
江村父子进士坊
  《辞海》给牌坊下的定义是:“又称牌楼。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旧时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很显然,牌坊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假如让时间倒流40年,江村路口至水口巍巍然挺立着6座牌坊。用江村老人的话说:聚秀湖是方砚,象山宝塔是彩笔,村头的一排牌坊恰是笔架。除此以外牌坊集中的地方与棠樾一样建在江氏宗祠前,横跨老街一群6个,那阵势谁见了不肃然起敬。父子进士坊位于旌德县江村老街上,是江村牌坊的侥幸留存者,幸亏紧挨它建的民房保护了它。据说“0”时有人想用0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烧,烧炸了几块石头,留下了满身烟熏和灼伤的躯体。也有人说是江村文风旺盛,文曲星暗中帮忙,父子进士坊不该绝。父子进士坊,位于江村的中轴线上,是为表彰江氏第48代江汉和第49代江文敏父子进士而立的。父坊即进士坊,建于明弘……[详细]
弥陀寺 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滁州市,距南京市、合肥市约100公里左右,一小时车程。皇甫山古称“曲亭山”、北将军山,昔因南唐大将皇甫晖在此屯兵而得名。最高峰北将军岭海拔400米,为皖东北第一高峰。景区总面积53273亩,森林覆盖率96%,是皖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集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具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具有江淮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森林景观带,素有华东西双版纳之称。古树参天,藤萝翠蔓、景色瑰丽,令人心旷神怡;丛林间,鹭啼雀鸣,其中皇甫珊的鹭鸟最为壮观,每年清明至初夏期间,数十万只白鹭纷纷云集,是全国罕见的鹭群景观,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曾对皇甫山鹭群做了专题报道。唐朝大诗人杜牧诗云:“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就是盛赞当时皇甫山的鹭鸟景观。山深林茂的森林公园内,还生长着13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河麂、小灵猫、豹猫、花……[详细]
姚元之旧馆
  姚元之旧馆,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学内。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进士,画家,官至左都御史。其旧馆现存三组建筑:前楼、东西厢房、后楼。前后楼之间,东西厢房,中成院落,称为“前院”。后楼后,有长方形院落,称为“后院”。整个建筑长45.75米,宽20.48米,总面积为936.96平方米。前楼面积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构架保护完好。楼分五开间:明间长6.7米,宽4.25米,面积为28.48平方米,两侧次间,均长6.7米,宽3.9米,面积为26.13平方米,两外侧为稍间,均长6.7米,宽3.85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长19.75米,宽1.7米。砖铺廊面,石砌廊边,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汉白玉柱础,础上为鼓形,下为六边形,雕刻四时花卉图案。金柱柱础,上圆下方,不施雕饰。各室均板门、板壁、木地板,地板下设气孔。壁间装木窗,窗分两部分:下为……[详细]
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烈山区古饶镇石山孜村,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围较为低洼,大雨过后,积水呈现护山河状。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故老乡传此山为天庭中的神仙杨二郎担山时掉下的扁担楔子,又称为“飞来峰”。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遗址处于石山的北侧,中间有一条宽4米东西向的村路穿过,路北沟内切面处文化层暴露明显,厚约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层呈不规则状,内含大量的颗粒状红烧土和各种陶片。路南沟内有大量贝壳堆积层,间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纺轮,质地多为泥质红陶,也有少数的蛋壳红陶和黑陶,以及加贝砂灰陶。鼎足、足均为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质松火候低。陶片均无纹饰。1987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收细毛孔的……[详细]
翟氏宗祠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0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楠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翟氏宗祠在兴……[详细]
拦江矶炮台
  拦江矶炮台位于安庆城东郊长风乡营盘村长江西岸,面对杨林洲和拦江矶礁石群,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陈独秀曾在《扬子江形势论略》中分析:拦江矶“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解放后虽然对长达700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拦江矶砲台建于清光绪八年,也即公元1882年。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100米,宽约30米,高约4米,四周是用条石等修筑的护坡。炮位分明、暗两种,共置火炮十五门,其中重达千公斤以上的大火炮二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驻扎,据载,高峰时曾驻军五百,即便在民国初年,还有三百人驻守。遗憾地是从未见过拦江矶炮台的照片,其状貌现在只能通过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拍摄的棋盘山炮台来类推:高高的台基,雪白的围墙,巍……[详细]
古寿州窑遗址
  古寿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内,包括管嘴汶、高窑、医院住院部、松树林、车小湾五个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详细]
古瑕城与赵集古城址
  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是蒙城之佳话。蒙城地处中原腹地,历代兵家必争。据专家考证,仅在涡河以北,半个蒙城县的区域内,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战国乃至战国前的古城遗址。分别是:漆园古城、殷墟北蒙、礼城、瑕城和赵集古城遗址。北蒙和礼城,千年古城墙至今依然屹立,绵延不断,气势恢宏,漆园古城也因庄子而名满天下,瑕城与赵集古城址则名不见经传。县城东北行二十公里左右,北淝河北岸,有一座古城,古称瑕城,今名乌集(乌衣集)。古城垣大部被毁、小部分突出地面,规模已无法确切计算,大约在四平方公里左右。古城内外,时常出土战国时的陶器残片。《水经注》记:“北淝水又东,积而为坡,谓之瑕坡,城水又东南经瑕城南。”“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据《蒙城县志》载:“楚将庄攻宋,回师瑕坡筑瑕城。”翻开《史记·楚世家》,即是楚庄王“二十年,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拆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回师瑕坡,……[详细]
泾县吴氏大宗祠
  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茂林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宗祠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吴氏宗谱记载,明崇桢已卯年(1639)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又为革命遗址。是现存宗祠当中,唯一称“大宗祠”的,是茂林吴姓的祠堂。祠堂大门上的横额“吴氏大宗祠”五字,为明邑庠生吴国抡所书,书法苍古奇逸,如老树枯藤,互为撑柱;天梯石栈,自相钩连。大门两边还有一副镏金字的楹联,是明万历进士、泾县知县李邦华所撰,其联文为“延陵世泽传江左,泾里名家著水西”。吴氏大宗祠的整体布局,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寝室楼三大进,东西两侧建有边屋。大门前设抱鼓石和石狮各一对。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圆木大……[详细]
袁术古堆墓
  袁术古堆墓,俗称袁氏孤堆,东汉墓葬。占地2756平方米,高7.5米。墓脚下有多座小坟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仲家皇帝。人称伪帝。汉司空袁逢之子,袁绍从弟。曾任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前将军。董卓进京专权,袁术攻击南阳,自荐为南阳太守。后与兄长袁绍闹矛盾,北结幽州公孙瓒,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众袭击九江,自封扬州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仲家皇帝,国号仲家,肆意搜刮民财,采选后宫,骄奢淫逸,把江淮一带弄得残破不堪。建安四年(199年)被曹操部下刘备所破,在投奔袁谭的途中病死。袁术出身豪门,家世显赫。可以说,古往今来,像袁家这样的望族简直是凤毛麟角。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人称一门七进士,两朝三探花,清代海宁查家也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清末常熟翁氏号称状元门第,帝师世家,不难想见,像这样的家世,说起来是何等的气派和荣耀,但跟袁家比起来,……[详细]
古昭关遗址
  古昭关遗址东有马山、西有城山,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两峰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名将张浚曾在此依山筑城,抗击金兵,取得重大胜利。关隘原建于两山谷口北坡,全系青石砌成。南口门头石上刻“昭关”二字;北口刻“吴头楚尾”四字。关洞拱形,径深约七米,宽约三米,关拱最高点距地面约四米。关顶上建有“伍相祠”。据《含山县志》记载,此祠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以后又重修多次。抗日战争前可见的伍相祠,是明三暗五砖瓦木石结构的房子,雕梁画栋,飞檐张角。大殿中有一木龛,中间是伍子胥塑像,东厢的一尊是东皋公,西厢的一尊是皇甫纳。四壁粉墙上游客所题诗词、对联。殿柱上有湖南湘潭人(姓名无从考)题写的一幅木板楹联:“父仇不共戴天,叹英雄过关,吹箫乞食;故国何堪回首,统吴师入境,掘冢鞭尸。”正中悬有一块匾额:“威震千秋”。其中有一块碑,是清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