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张曙故居
  张曙故居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48平方米。张曙,是近代著名音乐家,积极投身革命音乐活动。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曙故居外观由四面墙(风火墙)包裹,内部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进大门为一小院,前厅三楹,楼上左右两部房,中为厅。临小院为敞廊,后进三间三楼,左侧通厨房。目前张曙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近年来多次修缮,特别是2009年进行了重点修缮,并开辟了张曙事迹陈列展览。张曙故居取名“亦政堂”,建于明末清初,前二楼、后三楼、二天井,相同格式的两栋房紧密相连,张曙卧室在右边二楼,1934年6月,田汉跟随张曙来到故居,同床共叙一周,1924年衢州一中送来的官报至今还完整地贴在板壁上。为了纪念这位抗日猛将,2013年张曙后人在故居内创办了张曙纪念馆,至今已免费接待中外游客三万多人,现已定为爱国主义基地。张曙,是近代著名音乐家,积极投身革命音乐活动。与冼星海等……[详细]
362、赭塔
赭塔
  赭塔,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塔高五层,八面吟珑,飞檐饮马,每层嵌有佛像砖雕,塔顶呈圆形,状如一囗倒扣大锅。据传大风曾将塔顶吹掉,大雨漏水如注,有一天突然一口大锅飞来扣在顶上,从此不再漏雨。山、寺、塔层层而高,融为一体,成为著名的芜湖八景之一“赭塔晴岚”。赭塔久负盛名。赭塔坐落在赭山公园的“九华行宫”后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为砖石结构,五层六角,每层外墙均嵌有砖雕佛像,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大风曾将塔顶吹落,雨漏不止,一日突然飞来一口大锅扣在塔顶,从此不再漏雨。清代诗人黄铖的《于湖竹枝词》中“飞来覆塔尖穿,风铎无声不计年”写的就是这个传说。赭塔依山拥寺,气势雄伟:四周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当雨后,岚光飘缈”,景致分外绮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留下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雨后斜阳,登临远眺,领略古人“大江烟外动,春鸟渚边鸣”的诗情画意;尽览江城广……[详细]
新安碑园
  新安碑园坐落于安徽省歙县城西练江对岸,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给游人以幽深之感,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随着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伴,栏、柱上工致的雕刻,均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的刀笔,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三是“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著名的两部碑帖——《余清斋帖》和《请鉴堂帖》——而得。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使它成为歙县一大名胜。新安碑园共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和名帖刻石200余块。其中《余清斋帖》和《清鉴堂帖》两套法帖,汇集了从晋到明各大家的珍品名件,一直为后代书法界所推崇。《余清斋帖》刻自明万历中期,所汇名帖原为明代吴国廷家藏。吴国廷,又名吴廷,歙县南丰人,一生崇……[详细]
泾县张氏宗祠
  后山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与张氏宗祠共同体现了张氏宗族曾经的繁盛。张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个天井,建筑面积525.18平方米,保存较好。门楼上部以额枋形式用砖雕包砌突出“张氏支祠”四个大字。砖雕构件共六块,由二龙戏珠、九狮滚珠遍地锦、迎送图等图案组成,是整个支祠建筑中最为精美部分。宗祠门楼高大轩昂,加之门前的石狮、台阶,凸显出庄严凝重之感。前檐墙以上部的砖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墙的形制,中部大面积水磨花砖贴面。花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间的纹理,加之工匠的匠心独运,用其拼砌出山水、云树等图案,使其极具国画的水墨韵味。与黑漆栅门相互映衬,突出了祠堂的非凡气势。精美的雕刻艺术是其的又一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张氏宗祠的砖、木、石构件可以装饰之处,无一不进行精心的雕刻,图案内容儒释道杂糅,或吉祥、或警醒,不仅体现……[详细]
叶集江西会馆
  叶集江西会馆位于安徽六安市叶集试验区北街。叶集是皖豫边界重要的商贸中心,有600多年历史。自明清以来,商业贸易尤为繁荣,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六省在此建有会馆,现存的明代晚期建造的江西会馆就是其中之一。江西会馆位于叶集百货公司仓库院内,原建筑有前进戏楼,中有大殿一栋,后殿两旁各有厢房1幢。现存后殿1栋,面阔3间,进深3间,五架梁,抬梁式建筑,硬山、青砖、灰瓦、木结构建筑。正殿为明万历年间建造,清代重修;厢房为清代中后期仿明代建造。占地75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目前也是皖西地区建造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在叶集,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江西会馆”耸立在老街北首,系明朝末期江西客商在叶集进行商务办公及交流之所,也是叶集商贸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从其挑角画梁、精美木雕中可见当时叶集商贸文化之兴盛。因水陆交通便利,上通大别山,下达淮河,大别山的竹、木、茶、麻、丝和外来的日用品在这……[详细]
双墩汉墓
  双墩汉墓位于开发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此外还有三座陪葬墓。而考古人员还从陪葬墓现场遗留中发现了盗掘器皿和工具,经过盗墓工具的分析证明车马坑曾在唐代被盗。这是安徽境内第一次发现诸侯王陵,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古墓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发掘工作从2006年3月开始。10月,一号墓葬封土发掘结束,露出墓口。10月中旬发现木椁墓室和外藏室,并发现了“黄肠题凑”木结构,确定了墓主“王”的身份。铭文对应“六安王”刘庆。在出土的诸多精美随葬物中,有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等,而且不少漆木器贴有精美的金箔或银箔质的飞禽走兽图案,光洁温润。而最让汪景辉惊喜的是,一些铜器上还有“共府”字样的铭文。“这字样正好与史书上记载的六安国第一代王‘六安王’刘庆对应。”  2008年六月安徽省文物部门首次对外宣布了蚌埠双墩1号墓的初步考古发现。从墓葬的规模葬制看,该墓为春秋时代诸侯王级墓葬。在该墓中首次发现了五……[详细]
德锦汪氏宗祠
  德锦汪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德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进行了重修,2014年10月开始动工维修,现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庑廊,由北山墙中设门进入,门楼上 书-有“越国世家”字样,披廊与偏屋间设内院,由披廊前檐墙设大门通往,此大门为主入口,此门楼上 书-有“汪氏宗祠”字样,门前是通德锦村村道。偏屋为前后二进,前进为廊,后进为厅,厅为二层,从照壁后上楼,廊厅间设有一小天井。偏屋前进东山墙中设有侧耳门通东边屋,现门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毁,现为杂院,由邻居管辖。汪氏宗祠结构基本完整,宗祠内的狮撑、驼峰、平盘斗雕刻精美,正厅的大梁上 书-有“大清宣统辛亥年,孟秋月重修榖旦”字样 。德锦汪氏宗祠曾经是中共绩溪县委旧址。民国23年5月,中共绩溪县委在德锦村汪氏宗祠成立……[详细]
毛竹山、官山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毛竹山、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城区西北四五公里处的西津办事处罗溪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距西津河600米,距皖赣铁路150米,分别坐落在两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陇岗上,间距500米。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底调查发现,1997年发掘。遗址略呈半圆形分布,长10米、宽6米,发掘出110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其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砍砸器、石球和尖刃器。遗址中间部分是一面积四五平方米的空白区。遗址埋藏在网纹红土的底部,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遗址于1988年发现。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发掘。毛竹山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核心区轮廓略呈半圆形,由1100多件砾石和石制品构成环带。在环带体上分布一批由砾石和石制品构成的直径02~04米的圈状遗迹,共编号20个。遗迹中共发现石制品154件。遗存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约60万年。遗迹的性……[详细]
呈坎村古建筑群
  呈坎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该村自唐代以来,高官、隐土、巨贾、史志学家、作家、制墨家、书画家代不乏人。据《新安府志》载,仅明代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人。该村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处。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内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处(其中明代民居18处,清代民居2处)。这20处构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处祠堂、1处社屋、1处更楼、2处石桥和民居15处。分布在该村方圆0.7平方公里的山区盆地内。文献祠堂位于村西首,是呈坎罗氏宗祠,族人祭祖、议事、举行重大礼制活动的场所。长春社位于村南首,是村民祭记土地神、五谷神之所;位于村中衔巷交叉口处的钟英更楼是打更巡夜供瞭望和报时之场所;横跨众溪的环秀桥、隆兴桥则是联系村东、村西和南向进出该村的交通要道,两座石桥还是村人游憩休息之所;位于该村五街九十九……[详细]
臧家公馆
  臧家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路北,南距沙河100米,东距教门街20米,西距健康路口20米,北距至公街40米。臧家公馆为清末民初爱国将领臧致平故居。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贫,成年后因-所迫,投身清军,后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中,凭借其过人的胆识,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被选送到吉林讲武堂学习,肄业返部后,从一名普通军官先后晋升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长、漳汀镇守使、福建建-第三军军长等职,最终成为左右闽局的重要人物,在臧致平近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拥护民主,积极响应孙中山的进步主张,为北伐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关键作用。臧家公馆是臧致平百忙中,责专人建造,是为家人建一安居乐业之处,也有光宗耀祖之意。另外,该公馆解放初期曾为界首市政府初创地,所以也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现存的臧家公馆,位于界首市城区新华街中段,占地912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筑风格。该公……[详细]
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凌家滩遗址因其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被列为上世纪中国100处考古遗址大发现之一。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文明,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它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详细]
郎溪明代城墙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明代城墙位于郎溪县建平镇,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城周长780丈(近6华里),城基宽2丈2尺,上广1丈,筑东、西、南、北四门和城楼。历经多年沧桑,古城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明朝虽历有修葺,然史载多语焉不详。有清一代,于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卅七年(1689年),雍正六年(1728年)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现仅保持建平镇原东门至南门渡口约800米一段。1982年,明代城墙由县政府拨款进行局部修复。作为宣城市境内绝无仅有的明代城墙,其原始建墙碑记至今清晰可辨,碑刻长2.6尺,宽1.6尺,记载了监造官吏、监工良民、浙江石匠等人3名,并有明确署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八月”,是全省唯一的保存有建墙碑……[详细]
373、廖磊墓
廖磊墓
  位于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后山。廖磊,字燕农,号伯符,1890年2月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世代农民家庭。  1937年10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淞沪八一三抗日战役。1938年10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总指挥。1939年10月23日因脑溢血猝死于立煌县金家寨,终年仅50岁。  廖磊逝世后,停柩响山寺。其墓为穹窿形,所需石材均由廖磊所部第七军从七军军部驻地六安县独山开凿块石运至响山寺。墓前树有华表,刻有手书挽联。正面挽联为蒋中正行楷,北面挽联系于左任草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墓碑是“豫鄂皖游击总司令陆军上将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之墓”,落款“林森”。“0”时,廖墓被-扒毁。森林题写的墓碑和墓冢封土周围独山运来的石块,被移作修筑小水库之用,以后没有寻获。石刻挽联被巧妙地保存下来,地下墓室完好无损。2000年春,金寨县委-部和槐树湾乡人民政府出资修葺一新。……[详细]
吴樾故居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吴樾(1878--1905)字梦霞,一作孟侠,桐城人。自幼治学严谨,勤奋自励。光绪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学堂,广结爱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两江公学,协办《直隶白话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车站,炸清政府出国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难,年仅二十八岁。时哀世凯督保定,吴樾殉难后,为避牵连,将吴越改名“吴樾”,沿用至今。1913年,吴樾胞弟吴楚扶柩南归,葬于安庆西门外……[详细]
霞间窑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绩溪县华阳镇霞间村南,已发现五处:姑嫂塘、对面窑、栗树下、陈家湾和黄金坦,为古代窑群。霞间窑开创于五代,面积8000平方米,均竖向修建在土丘上,属龙窑系。文化堆积层1—2米不等。其产品种类繁多,以瓷器为主,也有少量的陶器。瓷釉分青瓷和黑瓷两种,施釉均匀,色泽晶润,有细碎开片。胎色深灰,胎质坚密。器型有碗、盘、盏、钵、执壶、油壶、花瓶等。花纹装饰以素面为主,一些碗、盘口沿刻成葵花式,壶身大多做成瓜棱形。执壶的手上模印出带状花纹,造型和谐优美。陶器主要有青釉陶、红陶和灰陶。器型有碗、钵、盆、罐等。该窑烧造方法绝大多数器物用窑柱支烧,部分碗、盘等用匣钵装烧。碗与碗之间用5~9个长条支钉托起,痕迹明显。自霞间窑发现后,该县又相继发现了十亩园、巷口、湖里、梅树坦、孔灵等窑址。这些窑烧造的产品与霞间窑产品大同小异。证明这里当时的制瓷业极为繁荣。2005年绩溪县政府对绩溪西区进行开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