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杜康烧酒遗址
  杜康烧酒遗址位于口孜镇东北方向2公里处,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岗。传说古时有个酿酒大师名唤杜康。他酿造的酒桨,色清劲大味酵,即使装在瓶子里、缸子里,瓮子里,插上塞子,加上盖子,那浓郁的芳香,都可飘出一里之外。那些瘾君子们一闻到扑鼻的酒香,连路都走不好了,撩得你非想喝个痛快。只须喝上三杯两盏,便可解忧,添兴,壮胆,浑身很舒坦。过去,到口孜镇,如果不看刘伶墓不喝杜家岗酿的酒,犹如探龙颔而遗骊珠。刘伶墓易见,然而杜家岗酿的酒却不易喝到。缘何如此,皆因杜家岗有一口仙塘,用此塘水酿的酒纯正清香,素有口不干,头不疼之说。这口塘一年四季没有蚊蝇,夏天听不到青蛙叫。这是口孜镇人都知道的事实。曾经有人开始不相信,于是来到此地,观察了一年,也没有发现蚊蝇,夏天也没听到青蛙叫。为此,不信之人曾把青蛙放在这口塘里观察,可是发现青蛙被放进水里,急急忙忙往岸上窜,随后蹦蹦跳跳地到另一口塘里了。这口塘又叫九连塘,与其相连的有……[详细]
万涧古戏楼
  天柱山西北面的龙潭乡万涧村,群山环绕,苍松翠竹,溪流飞瀑,相映成趣,环境幽雅。该村杨氏宗祠内,有座古朴典雅的古戏楼,人们称之为“万涧古戏楼”。它好似镶嵌在天柱山峰岭幽谷间的璀灿明珠。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两次重修。今台上除部分木雕及画枋在0中被破坏外,整个戏台尚好。是我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现仍以常接待文艺团体演出。   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总面积为6千平方米。古戏楼位于前厅,离地面2. 8米。中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台深6米,空间高约为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面积33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乐队伴奏、演员化妆、更衣等用。楼下正中为大门通道,两边有厢房,可供艺人住宿。戏楼面朝大厅,台前为天井,两侧建有看楼可容纳观众……[详细]
寿县报恩寺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端坐佛含笑,颂经僧不闲。一声清磬动,明月送人还。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古城的开放,吸引来无数游客。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残存的塔基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时,发现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详细]
244、降福寺
降福寺
  在含山县仙踪镇仙踪河东岸江淮桥桥头有座降福寺,又称“将公庙”。其西岸曾有座三官庙(已毁),有诗词曰:“两岸钟声惊客梦,一湾淮水锁仙踪”。降福寺始建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扩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元、明、清年代又有数次不同的修葺。庙内供奉的是唐将睢阳守张巡。据《历阳名人大辞典》和《旧唐书•张巡传》记载,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与贼敌,大呼誓师,皆烈血流齿牙皆碎,气壮山河,视死如归。安史之乱时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在乱军围困之下,坚守孤城数月,城被攻破后,壮烈捐躯,随之者有三十六壮士。张巡在敌我力量悬殊、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孤军作战,阻遏敌军的攻势,当时对鼓舞人民反对安史之乱的斗志,保全江淮及江西一带,功绩甚巨,其壮烈气概历史罕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天下大治,赐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张巡的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皆立庙岁时至祭,后唐时封“中书舍人通真三太子……[详细]
245、敦履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履堂
  敦履堂坐落在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中,距县城39公里。应是上庄村仅有的一栋明代民居,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它的存在,为世人研究上庄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明代徽派民居的建筑法式与特征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8年5月,敦履堂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敦履堂距今已有好几百年了,看起来有些破旧,但梁柱结构还是好的,足以证实古人有着很高的建筑水平。这栋房子有280平方米,当年建造花去了两年时间和一大笔钱,在上庄村的民居中要算高档的了,没有经济实力是做不起来的。敦履堂房主祖上是经商世家,就像所有的绩溪商人一样,不仅有一股默默耕耘的牛劲,还善于积累,不断扩大资本,再创商贾业绩。悬挂在太师壁上方的“敦履堂”匾,就是这一传统的见证。所谓敦履是祖上告诫子孙,经商做人要敦厚朴实,以诚相待,任何事情都要躬身力行,认真地去做,在实践中做学问。敦履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间,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平面……[详细]
泾县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古称水东、南阳镇)境内,桃花潭东岸。整个水东的地形呈关公大刀形,沿河为刀口,而文昌阁就恰似大刀上的一朵红樱,闪亮夺目。 文昌阁为乾窿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水东翟氏共同筹资兴建,“计费若千金”,“巍巍砥柱,八面森然”。据说,接清朝旧制,一族出二十位举人之后方可建造文昌阁。而水东翟氏为皖南旺族,“十步之内,芳草萋萋”,清初翟氏共出二十三位举人,被乾隆恩准建造文昌阁。阁基高一丈,阁高三层共计七丈三尺五寸;广围十四丈四尺。阁平面呈八角形,三层八角均系风铃,最上层为铁铃,下面两层为铜铃,微风吹拂,铃声朗朗,十里可闻。三层屋面逐层加陡,八角翘向天空,翘角处瓦转九十度铺盖,造型典雅,别其特色,为皖南地区所罕有。在水东翟氏看来,文昌阁的建造,“不仅所以壮观瞻挹秀气,且关系一族之文运”,也代表着当时翟氏的昌盛辉煌,因而尽管“计此非数千金不克成”,仍“尽力而劝输,不分公私……[详细]
陈独秀墓
  陈独秀安葬于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两层,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南台阶与长30米、宽6米的墓道相连接。墓的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喻示着陈独秀走过的64个春秋;5棵龙柏松,则代表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或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从墓冢东北方向穿过一条林间小径,约百米处有一简易小院,占地1.2亩,院中二层主楼于1995年始辟为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室。内设5个展厅,由10个标题版面构成,展览使用照片资料153张、文献资料6份、生活用具(家具)16件,其中国家一、二级珍贵历史文物4件。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陈独秀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为中心,东150米,南300米,西100米,北60米。建……[详细]
楚幽王墓
  楚幽王墓,墓址在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今属长丰县)附近,发掘前称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径约100余米,周约400米。民国12年(1923年),当地农民在附近农田耕作中偶然发现青铜器有鼎、壶、簋、镐与带钩、镜、车马饰具等,后为蚌埠外侨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现藏瑞典首都皇储搜集部。民国22年和24年,当地人曾先后两次进行挖掘。这两次发掘,虽没有控及椁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变卖,著名的“曾姬无血阝”(一对)就是在第二次挖掘0土的。民国27年,-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令其驻寿县所部彻底挖掘,这次有组织的大规模行动,挖出了棺椁。据郭峙一《亲历记》记述与现场目击者口述:大致挖约10米多深时,始到墓底。椁室有九,中央主室每边各有两厢,木棺置于中央主室,棺长约3米,宽、高约为1米,呈朱红色,光泽鲜艳如新。棺盖与四壁均饰以龙形浮雕,未封钉,揭开棺盖,内壁洁白如雪……[详细]
罗会廉墓地
  蒙城西北王楼村,抗日战争后期曾为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部的驻地,彭雪枫、张震等都曾在此住过。村后有一座革命烈士墓,那便是四师侦察科长罗会廉烈士墓。陵墓置于苍松翠柏之中,四周砌有花墙,中间建有纪念亭,立有碑石,碑文有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撰写的《罗会廉同志传略》,-、张震、吴芝圃的联名书挽“会廉同志千古”,坛城乡全体民众敬送的挽词“义勇可风”等。罗会廉烈士于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贵州省普安县楼下河畔一个比较富裕的农家。一九二三年他刚满十岁就进入普安西区旧营高级小学读书,一九二九年考入兴义中学。中学读书期间,他曾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初步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在一次-中,他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发表演说:“中国要强大,要争取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解放,要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而蒋介石对外妥协-,我们要坚决反对。”一九三二年春,他考入云南省昆明市昆华中学高中部继续读书。在此期间,他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详细]
250、廻龙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廻龙寺
  相传廻龙寺始建于唐末。修复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原名龙泉寺。因寺中有廻龙古洞(俗称“-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为廻龙寺)。当时,该寺有地千余亩,建楼阁佛堂30余间。相传这里的-能救人苦难,观音送子,无不灵验。又有历代高僧衣钵相传,致使数百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该寺传统香火庙会。其时,商贾云集,摊棚林立,赶会者多达数万人。“文革”期间,廻龙寺遭到破坏,变得荒废萧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廻龙寺起死回生,先修葺了观音殿,后又修建进寺山路、龙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雄宝殿,使千年古刹又得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走进寺门,上99个石阶,便见“廻龙禅寺”金字匾额悬于殿门。禅院内新修建的地藏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堪于九华山地藏殿媲美,为千里淮北佛寺建筑所罕见。地藏殿东南10余米,石壁上有一古洞,门口朝向西北,洞体凹凸不平,回环曲折,由宽逐步变窄,向东南方向的山……[详细]
251、周瑜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瑜墓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汇口镇,后因桑落洲崩岸,搬迁到了宿松县圭山。明代解缙考证周瑜墓在安庆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北宋司马光《五代史记》“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会猎于赤壁,火烧赤壁最终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三国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谜。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个谜团,往事成风云,樯橹灰飞烟灭后,只能平地凭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证过往。偶然发现,其实周瑜墓的原址还在,只是我们疏忽了他的所在。在古书中,有如下记载:明代解缙《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庆宿松”,《文毅集》有诗曰“皖水青林绕墓田”。根据《水经注》云,青林水,至寻……[详细]
扬溪石门古建筑群
  石门古建筑群(石门周氏宗祠、高维光宅、胡兴丰宅、唐建国宅)位于扬溪镇石门村,其中石门周氏宗祠、高维光宅、胡兴丰宅、唐建国宅保存较为完整,文物价值较高。石门周氏宗祠坐落在扬溪镇石门村,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548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前进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中设仪门,歇山屋顶,砌封火山墙,抬梁式梁架,斗拱承挑出檐。外檐南北稍间封砌八字形墙体,饰少量砖雕。门后有庭院,条石地坪,进深四间,抬梁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其后是寝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木雕构件雕刻精美,祠堂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高维光宅坐落于扬溪镇石门村,坐东北朝西南,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186平方米。砖砌门楼略施雕刻,硬山屋顶,上下对堂,中置天井,二层楼房,四部通转,-封火墙,太师壁后置一狭长天井。雀替略有雕饰,隔扇饰以方形回纹。该宅整体保存完整,具有一定文物价值。胡兴丰宅坐落于扬溪镇石门村,坐东朝西,占地9……[详细]
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进门迎面立着孙立人将军身着戎装的蜡像,墙上挂有各种印刷品,主要是孙立人生平事迹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尽展列了将军一生重要经历。孙立人(1900年至1990年),字仲伦,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人。1900年12月8日,在三河八扇巷降生。1932年,孙立人父亲逝世时,孙立人曾两次回乡,自此之后,就未曾回过三河。在相距三河不到20公里的庐江县金牛镇也有一“孙立人故居”。故居坐落在金牛镇旁金牛山半山腰处,坐北朝南。初建时有百余间房屋,解放后逐渐拆除,现为金牛镇中学校址,留下房屋一幢11间,约250平方米,是孙立人24岁时结婚时住处,木架结构,青砖小瓦,走廊及房内雕梁画栋,为明显的晚清民居建筑风格。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两个“孙立人故居”,也不知孰是孰非。“这座故居建造的依据是一副对联‘龙舒绵世泽,……[详细]
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位于安徽宣城市城内十字街。 时代为北宋,位于宣城市城内老十字街。塔始建于晋,塔随寺名而变,初名永安塔,唐称开元塔,宋叫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清为永宁塔。塔平面六角形,9层,高约34米。底层有附阶,现存西南两面,塔身壁面开券门,门两旁做灯龛,各层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样。塔内部结构为空筒式,每层装有楼板,并用交叉梁承托。景德寺塔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 景德寺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公元302年),塔随时间的推移曾有多次更名。最初,古塔名为永塔,后塔名随寺名更改而改,唐称开元寺塔,宋称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清称永宁塔。古塔原位于开元寺右侧,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庙已毁于战火,但这座千年古塔风光依旧它南与谢眺楼、鳄鱼湖,北与广教寺双塔、敬亭山交相辉映。历代文坛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文天祥、梅尧臣、汤显祖以及佛门高僧黄蘖、鉴真等曾经先后登临,并留有大量诗文。景德寺塔以寺得名,所以……[详细]
东城都遗址
  东城都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城东,距皋陶墓北约2公里,北傍淠史杭总干渠南侧的河套地带。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水》:(淠)水“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括地志》载:“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唐初,六安无领地,南属霍山县,北属安丰县,故称在安丰县南。东城都即《六安州志》所载之“东古城”。同治《六安州志》载:“东古城,州东南十里。”从《水经注》所载的“县都”,《括地志》所载的“东都”,《六安州志》所载的“东古城”,都证实这里曾是古城址。1982年和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李伯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等有关人员考察,初步认为这个城址年代较早,当在新石器时代末至西周时代。此城址的保护将对研究古文化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年来,史学界有关专家根据史籍所载和考古遗物……[详细]